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;言为士则、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;启智润心、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;勤学笃行、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;乐教爱生、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;胸怀天下、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。
这一精神体系从政治品格、道德人格、核心能力、职业素养、职业追求、格局视野等多维度,为新时代高职教师指明了价值坐标与行动方向。
然而,当前部分高职教师面临职业目标模糊、发展路径受阻、成长支持不足等困境。因此,亟需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职业生涯管理的全过程,通过科学规划、多元路径和坚实保障,将其转化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与自觉行动。本文从规划引领、路径拓展、保障强化三个层面,探讨教育家精神与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融合机制。
规划引领 以教育家精神锚定发展方向
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是职业生涯管理的起点,教育家精神为规划引领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引领和目标导向。
融合家国情怀,树立职业理想。将“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”的理想信念作为规划的“定盘星”。引导教师在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时,深刻思考“为谁培养人、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”的根本问题,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,确立服务产业、贡献社会的长远职业目标,超越传统的职称导向。
强化师德建设,规范职业行为。以“言为士则、行为世范”的道德情操作为规划的“压舱石”。在规划中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目标与行动,将师德标准细化为可操作的的职业准则,实施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,将高尚的师德内化为职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终身追求。
聚焦育人能人,制定提升计划。围绕“启智润心、因材施教”的育人智慧,规划核心教学能力的持续精进。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学情,设计包括课程开发、实践指志、思政融合等在内的能力提升方案,确保教学活动真正促进其全面发展。
倡导终身学习,促进持续发展。以“勤学笃行、求是创新”的躬耕态度驱动学习型规划。建立周期性研修制度,鼓励教师规划定期的企业实践、技术培训、学术深造、参与教改项目或技术研发,保持知识技能的更新迭代,勇于探索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新方法、新模式。
路径拓展,构建多元化发展通道
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实现规划、满足不同教师发展需求的关键。教育家精神为路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支撑。
实施分类发展策略。从教学实践、技术服务、产教融合方面入手,打破“教学型”与“科研型”的简单区分,建立以“双师型”为核心的多元发展通道。首先,重点评价教师在课程建设、教学改革、教学竞赛、指导学生技能大赛、教学成果推广等方面的突出贡献,让“启智润心”的育人智慧和“勤学笃行”的教学投入得到充分认可;其次,鼓励教师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、工艺改进、产品开发、标准制定、技术培训、技能鉴定等,将“求是创新”的科研态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,其专利、服务效益等成果作为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。第三,支持教师牵头或深度参与产业学院、职教集团、校企合作项目,在协同育人、资源共建、机制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,体现“胸怀天下”的协作格局。
设立特色发展项目。一是畅通“育人名师”通道。培育具有示范效应的德育工作者,表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、心理健康辅导、职业生涯规划、班级管理、特殊学生帮扶等方面有突出事迹和显著成效的教师,突出“乐教爱生、甘于奉献”的仁爱之心;二是打造“工匠之师”通道。培养兼具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骨干教师,倾斜于在传承工匠技艺、弘扬工匠精神、培养大国工匠方面有杰出贡献的教师,特别是来自企业一线、具有高超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,强调“以文化人”的传承价值。
建立流动发展机制。允许教师在不同发展路径间合理流动,支持其根据兴趣和专长进行角色转换。建立与产业、行业接轨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支持体系,为教师的持续成长提供可能。
保障强化,完善支持体系
坚实的职业发展保障是路径畅通、规划落地的基石。教育家精神为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精神指引。
改革评价机制。一是优化评价标准。建立以立德树人成效、社会服务等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。将师德表现、育人成效、学生发展、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贡献、团队协作等作为主要评价内容,大幅降低对“唯论文、唯帽子、唯奖项”的依赖。评价过程注重同行评议、学生反馈、企业评价;二是创新激励方式。设立“教育家精神践行奖”“育人贡献奖”“技术创新奖”等专项荣誉,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。在职称评聘、岗位晋升、评优评先中,向在弘扬教育家精神、取得突出育人或服务成效的教师倾斜。
推进建设,强化平台赋能。一是保障教师培训、企业实践、学术交流、技术研发的专项经费。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发展中心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、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;二是建立教师工作站等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平台,为教师深入企业实践、参与真实项目提供便利;三是切实减少教师非教学、非科研的行政事务性负担,保障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准备、学生指导、专业学习和实践创新。
教育家精神赋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,是一个以科学规划锚定方向、以多元路径拓宽空间、以坚实保障筑牢根基的系统工程。唯有将教育家精神的六大内涵,深度融入职业发展规划的价值引领、职业发展路径的通道设计、职业发展保障的制度构建之中,才能有效激发高职教师“心有大我”的使命感、“启智润心”的责任感、“勤学笃行”的进取心和“乐教爱生”的幸福感,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职业生涯融入教育强国、技能强国的伟大实践,在培养更多能工巧匠、大国工匠的壮阔征程中,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,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(杨利民 姚其凤)